AFDI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AFDI动态

关于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思考

      近期,农产品市场出现“蒜比肉贵”、“菜价元时代”、“菜补贴”等农产品卖贵和政府补贴菜价现象,前些时候曾出现农产品卖难、“谷贱伤农”问题。“米袋子、菜篮子”事关老百姓的居家生活,农产品市场价格违背价值规律,不能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影响老百姓生活,甚至影响老百姓对市场的预期。同时,农产品市场不稳定也影响消费者价格指数,这些影响容易造成整体市场不稳定。国内农产品市场波动不仅反映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操纵和游资炒作,而且也折射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市场博弈。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民增收,保护老百姓利益,关键是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稳定农产品市场。我们认为,农产品期货市场具有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功能,是运用市场手段调控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稳定农产品市场。因此,可以借鉴农产品期货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健康发展,从而稳定农产品市场,降低市场风险。
      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基本现状
      自1993年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正式开业以来,一批以农产品期货为主业的期货交易所相继成立。1994年和1998年,为了规范期货市场,国务院对期货市场进行了两次清理和整顿,逐步形成了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三足鼎立,以及10个农产品期货品种的市场局面。同时,我国农产品期货交易规模和资金规模稳步攀升,期现货比率不断增长。虽然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发现价格、稳定市场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同时,与我国农产品现货市场规模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期货市场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我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育不完善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在现货市场不发达、不完善的基础上,完全靠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建立起来的。滞后的现货市场必然会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首先,从农业生产率看,200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为381千克,而美国目前为1600千克。其次,从农业人口看,2008年我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54%,仍然高于美国1862年的53%。最后,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与美国相差悬殊,2007年中国为11%,而目前发达国家一般都低于5%。
      (二)我国农产品期货主体资格限制多
      目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进出自由的市场,对进入主体资格存在限制。一方面是硬性的制度限制,另一方面是软性的“进入壁垒”限制。根据1999年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期货经纪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被排除在市场之外,真正有资格参与的市场主体主要是中小投资机构和投资者。但是,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特性给中小投资者,尤其是农民带来了诸多软性的障碍和不便:首先,中小投资主体缺乏期货专业知识和能力;其次,中小投资主体无法承受期货市场风险;最后,在中介组织缺失的情况下,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使农民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本应该作为农产品期货主要参与者的农民并没有真正出现在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
      (三)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
      解决小农生产与现代大市场对接的出路是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单个农户的信息收集能力差、市场谈判能力弱,常常容易出现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合作社+农户”模式是由农民自发组织创立、共同拥有、为农户服务的现代契约形式,能够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和能力。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信息,能够降低农民市场交易风险。但是,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发展后劲:第一,规模小、覆盖范围窄;第二,生命周期较短、不稳定;第三,相互之间业务少、互补性差。
      二、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简介
      美国农业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功不可没。经过长期的市场洗礼,美国出现了众多影响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在众多国际知名的期货交易所中,芝加哥农产品期货交易所(CBOT)是最久负盛名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见证了美国乃至全世界期货交易的历史,堪称美国农产品期货交易所乃至世界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的“鼻祖”。回顾芝加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也就可以管中窥豹。同时,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也形成了众多交易所相互竞争的局面,居全球市场领先地位。
      (一)芝加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历史演变
      1848年,美国在芝加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期货交易市场。1851年,最早的期货合同雏形诞生了,这一概念很快在商贾之间广为传播。1865年,芝加哥市场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份标准的谷物期货交易合同,同时实行签约双方收取不超过合约价值10%的保证金制度,这有利于规范谷物贸易。1874年,一些供货商在芝加哥建立了另一家农产品期货交易场所,为黄油、鸡蛋和其他农产品提供了一个有组织的交易市场。1919年,芝加哥黄油和鸡蛋交易所正式更名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交易的品种有鸡蛋、黄油、奶酪、洋葱和土豆。二战后,又陆续上市了火鸡、苹果、家禽、冷藏鸡蛋、铁、废钢和猪肚期货。直到20世纪60年代,上市交易的期货品种仅仅局限在那些耐储藏、不易变质的商品,而不考虑品种的收获时间。1964年,交易所率先推出了活牛期货品种,后来又推出了活猪期货合约。到1969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已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畜类期货交易中心。凭借悠久的历史、发达的现代期货交易技术以及完善的市场网络,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全球市场中居绝对领先地位,左右着美国甚至全球农产品市场价格。
      (二)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基本现状
      经过160多年的发展,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在农产品现货市场、期货合约品种、参与主体、交易环境等方面,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建设居世界领先地位。
      1.农产品现货市场发达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统一、规范的现货市场,科学、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发达的现代物流设施。发达的农产品现货市场能够与农产品期货市场无缝对接,让期货实物交割成本无限接近于现货交易成本。
      2.农产品期货合约品种丰富
      美国是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也是上市交易农产品期货品种最多的国家。目前,美国共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中美洲商品交易所、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等多家交易农产品的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玉米、大豆、豆油、豆粕、小麦、大米、白糖、棉花、柑橘等30多个农产品的期货合约和相关期权合约。
      3.农产品期货参与主体广泛
      美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农业中小企业和农场主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中小企业和农场主都积极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多数中小企业都直接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美国农民是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参与期货市场。少数大的农场主资金实力雄厚、信息充分,可以直接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更多的农民则是通过合作社间接参与期货市场。投资者和投机者广泛进入,不仅可以分散农业价格风险,而且有利于发现农产品的远期真实价格,增强农产品市场流动性。
      4.农产品期货交易环境宽松
      宽松的交易环境能使期货流动性更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美国政府和市场主体为农产品期货市场健康发展营造了极为宽松的市场环境:首先,一系列制度创新为保证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效率“保驾护航”。为了保证交易流畅、公平,政府积极规范交易制度,出台相关法律,包括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交割制度、持仓限制制度、涨跌停板制度,还有最早制定的合作社法等。其次,配套设施完善。例如,各方面的农业信息已经纳入本国的信息网络以及国际互联网络,包括农产品生产、流通和价格等市场信息,各种农业环境、资源信息,农业灾害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农业各领域的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都能够充分享受农业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和效率。再次,完善的银行系统能够满足跨地区、跨国界的金融需求,这些使美国农产品期货价格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定价的基础。最后,相关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负责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业务监管的机构包括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各地的期货交易所,这些机构提供的咨询、教育培训、法律支持和风险监管,降低了农产品期货交易费用。
      三、农产品期货市场调节作用启示
      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形成市场价格和吸引国际资本发挥了基础作用,提高了美国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作为发达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也起到了对国内市场的稳定和调节作用,这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提供了以下启示:
      (一)利用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通过公开透明的报价,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市场主体的价格预期,以及农产品的未来供求关系和真实价格。由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灵敏,政府和农民可以此为依据调节资源配置比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种植结构。同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和产业政策支持,甚至政府采购,影响农产品期货价格,主动调控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波动,让政府和农民有效调控农业资源配置。
     (二)利用套期保值功能降低市场风险
      除了自然风险外,农产品生产总是面临市场风险,农民按照滞后的市场价格安排农业生产,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在美国,农业企业和农场主充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冲抵”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即交易者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与现货数目相同,而交易方向相反的商品期货合约,在未来一段时间卖出或买进期货合约。
      (三)利用价格发现功能熨平供求
      农产品期货市场通过市场交易者的重复博弈,使农产品期货价格逐渐接近真实价格。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利用期货市场远期价格发现功能,平衡农产品供求。农产品供给方根据期货市场价格合理安排生产总量和结构,需求方根据期货价格安排购买规模,确保农产品中长期供需基本平衡。
      四、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几点思考
      构建稳定我国农产品市场的长效机制,应借鉴国际经验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和农民增收作用。在进行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建设的同时,重点支持现代农村金融、农业政策性保险、农产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体系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大宗农产品现货和期货市场监管机制
      大宗农产品是农产品现货市场的支柱,只有对大宗农产品现货市场实行有效监管,才能算是把农产品市场管好了一大半。现有大宗农产品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影响了市场合作。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大宗农产品市场监督机制,有序监管农产品市场体系,保障其健康发展。同时,也应该建立独立的农产品期货监管机制,规范农产品期货市场秩序,防范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防止出现过度投机、人为操纵、不正当交易等问题。
      (二)支持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
      发达的农村金融服务能够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我国正规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和效率有限,而民间金融则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只有构建农民需求导向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才能充分利用农村的信用,实现农村金融深化和创新。农村金融的高效运行,是农产品期货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基础。可探讨农产品期货“银期通”模式,农村金融需求方提供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凭证,银行以此为抵押供给贷款。现代农村金融市场与农产品期货市场有效对接,既能实现资金融通,又能防范期货市场风险。政府应该通过补贴、税收减免等财政税收方式以及风险准备金制度,支持现代农村金融发展。农业具有很大的自然风险和很强的外部性,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政府应加快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建立相应的国家级农业保险机构,对农业生产损失进行政策性补贴,减少农民损失。
      (三)整合各种支农资金,着力支持农产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支农资金存在部门分割、分散使用现象,有些支农资金使用重点不太突出,效率较低。整合和统筹支农资金,能够有效避免浪费,并集中投入重点支农领域。第一,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现代农产品物流设施等硬件基础设施,以及发达的现代网络和信息等软件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货畅其流、物尽其值”。第二,支持农产品现货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现代农产品批发中心和物流中心,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市场建设,有助于保障农产品供应,让农产品期货价格接近真实价格。第三,制定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中长期建设规划,整合支农资金进行支持。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还不发达,仅仅依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快速发展。整合支农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期货市场,有助于发挥农产品期货风险规避功能、价格发现功能以及预测功能,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第四,支持机构建设,重点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组织能够增强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也能提高农民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力,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第五,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风险规避意识和能力。只有增强农民的风险转移意识,提高风险转移认识水平,才能使农民有参与现代金融的积极性,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参与主体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