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海邻
7月3日由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主办的“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专题报告会”上,世界银行2009年《全球金融发展报告》的两位作者———汉斯·蒂莫先生和曼索尔·戴拉米先生作了精彩演讲。他们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内需将为世界经济真正复苏注入动力。
当心企业融资源枯竭
“路上堵车了,所以来晚了一点,我相信看上海这么繁忙的城市已经看到了经济复苏的迹象。”幽默的开场白表达了汉斯·蒂莫的一个比较乐观的观点,但两位专家警告,反弹有可能只是因为跌得太狠。
2009年世行《全球发展金融》将这场金融危机的级别定义为“突发的、全球性的、史无前例的”。很多国家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政策,特别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同时也有助于稳定整个经济,随着货币的供应量不断增加,现在市场上已经不存在流动性问题。
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带来严重影响。投资者重新调整他们的资产组合,国际私人资本向海外流动,特别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出现了大幅下滑。2007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约为1.2万亿美元,2008年只有7千亿美元,今年预计可能进一步下滑到3600亿美元。FDI(国际直接投资)今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降幅也将达到20%-30%。预计发展中国家外部融资需求会达到1.1万亿美元,而流入约3000万到6300万美元,两者之间缺口很大。填补缺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远远不够,需要动用国家储备。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由于以往的国际流入资金意味着企业的债务,现在到了偿还债务的时刻,企业面临着再融资压力。而在全球经济处于衰退的情况,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源陷于枯竭,难以为企业提供足够融资。
更多关注发展中国家内需
两位专家表示,尽管看到全球经济包括实体经济出现了反弹的迹象,但全球经济中期预期仍然十分脆弱。“现在讨论经济复苏状态是U型还是V型等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反弹并不等于反弹趋势很强劲,而是因为这一次经济危机实在是来势汹汹导致经济下跌势头非常的猛烈。我们不能沾沾自喜。”
他们相信全球经济复苏首先应该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世行预测,世界经济增长2009年是-2.9%,2010年可复苏到正的2%,2011年为3.2%。50%的对经济增长贡献来自发展中国家,而其中50%来自中国,这和过去五六年的情况是一致的。
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造成了严重影响,流行的观点认为,由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是将产品出口给美国,金融危机对贸易的影响是通过美国内需萎缩而发生的。“事实上情况正好相反。其实早在2006年年底,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进口就出现了放缓的趋势。并不是由于美国国内的需求减缓影响了其他的国家,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国内需求减少,影响了全球经济。”仅仅对美国经济进行刺激是不够的,要采用全球观点,更多关注发展中国家,保护发展中国家增长,也同样符合高收入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的内需将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和信心源,而东亚各国仍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力,重现过去几年持续高增长的景象,是有可能的。
他们建议中国政府,一方面从短期来说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刺激,同时要保持未来的增长潜力,解决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与此同时,政府还需要确保由增长带来的利润最终回到消费者手中。
重建秩序需要全球共识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都在反思,讨论如何重建一个国际金融体系,避免今后发生类似的危机。“不仅要复兴全球经济,而且需要以更平衡的方式使全球经济进行复苏。”专家指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需要共识。
那么,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要件是什么?体系允许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同时又避免过大的汇率波动。
新的货币体系应当保证足够的流动性,但是这个责任不应当仅仅压在央行身上,而应由整个系统发挥更稳健的作用。金融市场上,流动性好比是氧气,流动性充足,才能维持正常的交易,流动性过剩,也会出现资产的泡沫;流动性不足,又会带来经济的衰退。挑战就是如何确定最优化的流动性水平,通过什么渠道和机制提供这样的流动性。同时,银行业务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对于银行进行监管的职责不可能仅仅放在国家层面上,应当建立一个全球化的银行监管和监督的框架。
专家说,需要一个大的体系来充分协调各国的利益行为,这其中中国就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中国需要考虑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资本自由兑换,过去几周采取的一些行动非常令人鼓舞。他们建议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参考欧元的模板。“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仅能够让中国受益,也能够让世界其他国家受益。”
http://epaper.jfdaily.com/jfdaily/html/2009-07/11/content_235306.htm
|